彼得·埃爾伯建議,要深入一個問題的核心,可以先從你的“第一個念頭”開始。以“關於文化的第一個念頭”為主題进行自由寫作。這個詞會讓你想到什麽?列出所有影響過你的文化。講述一個對你產生影響的例子,以“我記得……”開頭,講述比如“我祖父的農場”或“學習英語的經歷”等故事。

我記得小的時候,沒有人能或者願意聼懂我在説什麽,也沒有幾個人會來瞭解我愛好的具體内容,這些東西不過是同齡人取笑我的資本。這便是至今也在倡導多元的我,關於文化的第一個念頭。合群的人們建起文化的城墻,把我這個流浪兒永遠關在外面。呼喊和求饒毫無意義,贈予我的除卻一個“鄉裏妹”的封號便是霸凌。
但我未曾討厭過文化或是文化差異。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。我尚未聽説這句話便相信這句話,正如那些同齡人尚未理解惡便踐行惡。我無法明白由知識或差異本身賦予的罪,卻被當作犯人審判了很多年。我至今沒有理解。好在我的老師們百分之兩百地完成了一個教師在育人上該做的事情,這才讓我這個文化上的流浪兒勉强長大。
從普遍的意義上來説,我沒有上過學,雖然在教室裏,卻無法適應大班授課。我靠書本和探索獲得我生存的法則,在網絡空間尋找希望和愛。語言之神從那時起便祝福我,讓人類的所有智慧展現在我面前。我有時像俄國人,有時像意大利人,可更多時候還是個中國人。全世界的文化帶著愛和希望在我的靈魂裏流動,卻讓驚慌的人們修起大壩,生怕倒反天罡的溫和流進整齊劃一之處。 我沒有創造價值的機會,因爲我的價值觀毫無價值。
可我並不後悔,我不後悔成為一個文化上的無國籍人。可能對於那些連思考都交予他人的人來説,沒有組織是危險的事情;但神明大人不允許我拜托他人,我必須尋找一條自己的路。在文化上沒有成見,才能最大限度利於人類文明的財富。管你英國美國、儒家墨家、男權女權,只要能爲我所用,就像魯迅說的那樣,統統拿來。況且我不想打無意義的嘴仗,只想愛具體的人。如果有了文化上派別,就經常會被刻板印象要求做這做那,或者被迫和別的流派和身份展開文化大戰。可文化不是爲了讓大家幸福才被創造出來的嗎?爲什麽成了黨同伐異的工具呢?
在這篇文章的最後,我依舊呼喚多元。作爲文化上的流浪兒,我想要一個家;作爲骨子裏的中國人,我希望天下大同。

推荐文章

2022.12.7華北電力大學英譯漢期末T1

本題只有答案。

子夜鐘聲夢翎泉(一)

想來想去,還是用日記躰來寫我們之間的故事吧。我們之間的故事太零碎了。自我寫下那篇序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,這其中經歷了很多人,很多事,在之後我會一一講給大家聼。

评论区(暂无评论)

我要评论

昵称
邮箱
网址
0/200
没有评论
可按 ESC 键退出搜索

0 篇文章已搜寻到~